字級
- 大
- 中
- 小












〔寶島采風〕山林海岸多變幻 八仙聽浪加走灣
2024-07-09
長濱鄉舊稱「加走灣」,位於台東縣最北端,考古學家發現,3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長濱就有人類居住,其中以「八仙洞」最具代表性,也是目前所知台灣最古老的文化遺址。長濱鄉族群多元,自然景觀豐富,是一個美麗的濱海之鄉。
有關「加走灣」地名由來,一說是指阿美族語「瞭望台」之意;另一說是長濱第一批移民,來自屏東馬卡道族,馬卡道族人因為思念原鄉的「加走山」,也把屯墾地的山丘取名為「加走山」,山丘下的海岸線彎曲,因而取名「加走灣」。
長濱鄉東臨太平洋、西側為海岸山脈,南距台東市約80公里,北距花蓮市約90公里,人口以原住民族居多,包括阿美族、噶瑪蘭族、西拉雅族,以及閩南人、客家人、外省人、外配新移民等。在2007年玉長公路(台30線)開通前,全鄉唯一的對外交通就是台11線公路。
「玉長公路」是以安通越嶺古道為修築基礎,清朝時期因「開山撫番」政策,台灣鎮總兵吳光亮從璞石閣(玉里)安通開路,翻越海岸山脈到東部臨海,後來成為阿美族與平埔族通婚的姻親道路,也是傳教士進入後山的傳教道路。
船型教堂 傳承部落精神
樟原村是長濱鄉最北村落,聚居阿美族和噶瑪蘭族,也是台東境內唯一有噶瑪蘭族聚集的部落。樟原村早年遍生樟樹,在日治時期是採樟腦重鎮,後來採樟沒落,但仍處處可見老樟成蔭。
樟原村最具特色的是基督教長老教會「諾亞方舟」船型教堂,教堂是由當地居民主動集資奉獻,並以義賣野菜、海產等方式,自行設計興建完成,不僅是網路打卡熱點,也吸引許多國外教會團體組團參觀。
神父創設 足部健康驛站
長濱天主堂創立於1956年,屬於天主教白冷會。1970年瑞士籍神父吳若石被派到台東服務,因罹患嚴重關節炎,膝蓋疼痛不已,他以足部反射健康法(腳底按摩)改善關節炎湊效,也激勵當地人了解「最好的醫生就是自己」。
吳若石神父後來成立「足部健康驛站」,培訓婦女成為足療師,婦女們平時下田工作,有客人上門時,搖身一變為足療師,當地有多名越南籍婦女嫁到長濱後,也成為足療師傅,足療儼然成為長濱的特色產業。
原鄉廟宇 平埔信仰中心
在原住民居多的長濱鄉,廟宇並不多見,坐落於忠勇村的保安宮,因此顯得很特別。根據記載,百餘年前,屏東馬卡道族頭人潘石玲,帶領族人移居台東時,帶著「玄天上帝」神像護身隨行,後來建立保安宮,成為當地平埔族的信仰中心。
金剛大道 媲美伯朗大道
金剛山以前叫「魔鬼山」,是當地人採集欮類、蘭花的地方。約20年前有人發現其中一座山形如金剛,才取名為「金剛山」,山腳下筆直的農路稱為「金剛大道」。每年穗熟季節,金黃色的稻穗隨風搖曳,可與花東縱谷的「伯朗大道」相媲美。
金剛山下有鄉農會設立的「金剛好事館」,匯聚當地特產,包括「海鹽爺爺」蔡利木以古法汲取海水柴燒所製的鹽;在當地種植甘蔗的「阿貴哥」宋徳貴,以純手工熬煮的「阿貴黑糖」,以及長濱的海稻米及苦茶油等。
街上擺攤 聊天歡笑市集
舊街清晨市集是長濱人的生活寫照。清晨六點,婦女將自家種植的農作物、蔬果、海產醃漬物帶到街上擺攤,聊天歡笑,互通訊息;當日沒賣完的,賞味期短的,就產品交流,以物易物,成為生活的日常,常見遊客慕名前往採購。
書粥書店 打工換宿店長
「書粥」是長濱唯一的書店,店長來自各地,採打工換宿方式,以7天為一單位擔任「流水店長」。這些「店長」來自各行各業,有環島旅行者、生活體驗者,也有76歲長者在此交換生命故事。「店長」從顧店到生活都得自己張羅,與顧客萍水相逢,熬煮出一鍋特有的「書粥」。
史前文化 國家考古遺址
「八仙洞」擁有數十個海蝕洞奇景,這些海蝕洞是數百萬年前海底火山爆發所形成,後來受到海水侵蝕,形成海蝕洞。1969年,考古學者在海蝕洞裡發現豐富的舊石器時代文物,命名為「長濱文化」,推測年代距今約3萬年至1萬5000年前,2006年公告為國家考古遺址。
八仙洞遊客服務中心闢有「史前文化遺址」展示中心,展示從潮音洞挖掘出來的石砍器、石片器、魚骨鉤、骨針等舊石器時代器具,以及新石器時代的磨製石器、紅陶器等,館內並有多媒體介紹史前文化及海蝕洞穴的成因。
海中岬角 烏石鼻海蝕溝
長濱鄉南方有一片伸入海中的岬角,稱為「烏石鼻」,是火山熔岩噴發的產物,也是全台面積最大的柱狀火山岩體,這些柱狀火山岩體是由黑色安山岩構成,岩體上遍佈大小不一的潮池、海蝕溝等,是觀賞潮間帶海洋生物的絕佳去處。
有關「加走灣」地名由來,一說是指阿美族語「瞭望台」之意;另一說是長濱第一批移民,來自屏東馬卡道族,馬卡道族人因為思念原鄉的「加走山」,也把屯墾地的山丘取名為「加走山」,山丘下的海岸線彎曲,因而取名「加走灣」。
長濱鄉東臨太平洋、西側為海岸山脈,南距台東市約80公里,北距花蓮市約90公里,人口以原住民族居多,包括阿美族、噶瑪蘭族、西拉雅族,以及閩南人、客家人、外省人、外配新移民等。在2007年玉長公路(台30線)開通前,全鄉唯一的對外交通就是台11線公路。
「玉長公路」是以安通越嶺古道為修築基礎,清朝時期因「開山撫番」政策,台灣鎮總兵吳光亮從璞石閣(玉里)安通開路,翻越海岸山脈到東部臨海,後來成為阿美族與平埔族通婚的姻親道路,也是傳教士進入後山的傳教道路。
船型教堂 傳承部落精神
樟原村是長濱鄉最北村落,聚居阿美族和噶瑪蘭族,也是台東境內唯一有噶瑪蘭族聚集的部落。樟原村早年遍生樟樹,在日治時期是採樟腦重鎮,後來採樟沒落,但仍處處可見老樟成蔭。
樟原村最具特色的是基督教長老教會「諾亞方舟」船型教堂,教堂是由當地居民主動集資奉獻,並以義賣野菜、海產等方式,自行設計興建完成,不僅是網路打卡熱點,也吸引許多國外教會團體組團參觀。
神父創設 足部健康驛站
長濱天主堂創立於1956年,屬於天主教白冷會。1970年瑞士籍神父吳若石被派到台東服務,因罹患嚴重關節炎,膝蓋疼痛不已,他以足部反射健康法(腳底按摩)改善關節炎湊效,也激勵當地人了解「最好的醫生就是自己」。
吳若石神父後來成立「足部健康驛站」,培訓婦女成為足療師,婦女們平時下田工作,有客人上門時,搖身一變為足療師,當地有多名越南籍婦女嫁到長濱後,也成為足療師傅,足療儼然成為長濱的特色產業。
原鄉廟宇 平埔信仰中心
在原住民居多的長濱鄉,廟宇並不多見,坐落於忠勇村的保安宮,因此顯得很特別。根據記載,百餘年前,屏東馬卡道族頭人潘石玲,帶領族人移居台東時,帶著「玄天上帝」神像護身隨行,後來建立保安宮,成為當地平埔族的信仰中心。
金剛大道 媲美伯朗大道
金剛山以前叫「魔鬼山」,是當地人採集欮類、蘭花的地方。約20年前有人發現其中一座山形如金剛,才取名為「金剛山」,山腳下筆直的農路稱為「金剛大道」。每年穗熟季節,金黃色的稻穗隨風搖曳,可與花東縱谷的「伯朗大道」相媲美。
金剛山下有鄉農會設立的「金剛好事館」,匯聚當地特產,包括「海鹽爺爺」蔡利木以古法汲取海水柴燒所製的鹽;在當地種植甘蔗的「阿貴哥」宋徳貴,以純手工熬煮的「阿貴黑糖」,以及長濱的海稻米及苦茶油等。
街上擺攤 聊天歡笑市集
舊街清晨市集是長濱人的生活寫照。清晨六點,婦女將自家種植的農作物、蔬果、海產醃漬物帶到街上擺攤,聊天歡笑,互通訊息;當日沒賣完的,賞味期短的,就產品交流,以物易物,成為生活的日常,常見遊客慕名前往採購。
書粥書店 打工換宿店長
「書粥」是長濱唯一的書店,店長來自各地,採打工換宿方式,以7天為一單位擔任「流水店長」。這些「店長」來自各行各業,有環島旅行者、生活體驗者,也有76歲長者在此交換生命故事。「店長」從顧店到生活都得自己張羅,與顧客萍水相逢,熬煮出一鍋特有的「書粥」。
史前文化 國家考古遺址
「八仙洞」擁有數十個海蝕洞奇景,這些海蝕洞是數百萬年前海底火山爆發所形成,後來受到海水侵蝕,形成海蝕洞。1969年,考古學者在海蝕洞裡發現豐富的舊石器時代文物,命名為「長濱文化」,推測年代距今約3萬年至1萬5000年前,2006年公告為國家考古遺址。
八仙洞遊客服務中心闢有「史前文化遺址」展示中心,展示從潮音洞挖掘出來的石砍器、石片器、魚骨鉤、骨針等舊石器時代器具,以及新石器時代的磨製石器、紅陶器等,館內並有多媒體介紹史前文化及海蝕洞穴的成因。
海中岬角 烏石鼻海蝕溝
長濱鄉南方有一片伸入海中的岬角,稱為「烏石鼻」,是火山熔岩噴發的產物,也是全台面積最大的柱狀火山岩體,這些柱狀火山岩體是由黑色安山岩構成,岩體上遍佈大小不一的潮池、海蝕溝等,是觀賞潮間帶海洋生物的絕佳去處。
最新消息
鳳山講堂好苗子幸福學堂親師座談 攜手培植五育均優幼苗
2025-08-13菲律賓光明大學專題講座 啟發人生智慧與價值
2025-08-13南華大學招生亮眼 註冊率百分之96點1
2025-08-13洛杉磯醫療講座 控制預防「沉默的威脅」
2025-08-13佛光大學實習生圓滿返台 萬年寺送誠摯祝福
2025-08-13慧心傳道覺有情 深耕行佛40載
2025-08-13雲水書車共識精進營 珍惜因緣得來不易
2025-08-132025大墩美展文化交流展 中天寺展覽館開幕
2025-08-13魏碑風骨筆筆生輝 金剛寺書法研習沉澱心靈
2025-08-13盧秀燕率團隊巡禮中天寺 推崇五和創造人民幸福生活
2025-08-13
相
關
消
息